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4:姨捨棚田

根據姨捨棚田官網上的資訊,梯田位於海拔460-560公尺間,總共約二千塊稻田、總面積64.3公頃。梯田採行租賃制度(オーナー制度),目前約有一百組會員,承租的會員包括許多學校,梯田的產米也會做成日本酒及冰淇淋。

JR東日本的篠之井線從梯田西側經過,梯田就在姨捨站旁邊,班次不少,交通方便。原本想說是梯田,所以預計是要往上爬,到了之後才發現,原來鐵路是建在較高的位置,所以梯田是往下坡走。正因為如此,姨捨站的視野非常好,可俯視整個長野盆地,是日本三大鐵路車窗之一;其夜景在2012年還被列入日本夜景遺產。另外,因為鐵路坡度的關係,姨捨站旁也有日本少見的之字形折返路線。【按標題閱讀全文】

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3:舊碓冰線鐵道

碓冰峠遊步道是舊碓冰線廢線之後,利用原軌道路線建成的健行步道,由橫川站通至熊之平站,單程約6.3公里,由橫川站出發,步行約需125分鐘,回程是下坡較快。

碓冰峠招魂碑與鎮魂碑,在現今的遊步道起點附近,建立於1892年3月,招魂碑上有鹿島組字樣,並記錄鐵道工程的殉難工人有五百人,來自兵庫縣。當時正式鐵道的建設已進行一年,但尚未完工即已建立這兩座慰靈碑,用以紀念因工程殉職與交通意外往生者,或許是因為有不祥之事發生。一年間有五百名工人殉職,是很高的工傷致死數字。【按標題閱讀全文】

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2:足尾銅山

1907年1月,「友子同盟」頭人支持「至誠會」的訴求,向管理階層提出請願,但沒有成功。2月4日,礦工開始騷動,攻擊礦場辦公室及管理人員;6日,「至誠會」核心分子(有數人是社會黨黨員)被逮捕,卻引發更大規模的暴動,群眾縱火破壞設備,當地警察無法應付,甚至出動軍隊來鎮壓,最後總共逮捕六百多人,事件直到2月7日才平息。

雖然暴動後工會組織被破壞,但種子已經留下。1917年,日本出現「大日本鑛山勞働同盟會」、「全國坑夫組合」與「友愛會鑛山部」三個礦業的工會,並在1920年合併為「全日本鑛夫總聯合會」,是二戰前日本少見的產業別工會。在這期間,足尾一直都是礦工組織的重鎮,並持續發生勞動爭議。【按標題閱讀全文】

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1:富岡製糸場

據網路上的資料顯示,當時的女工大多來自原武士階層的士族女子,因為一開始是官營企業,所以勞動條件顯然優於私營企業,且女工學得技術回鄉後,容易被家鄉的紡織廠延攬成為指導的工頭。明治六年4月時,廠內有562名女工,大多來自鄰近的群馬、長野與琦玉等縣,但後來來自滋賀縣的女工反而成為主力。

筆者在廠區內的展示板拍到關於工時的演變,但剛拍完就被告知說禁止攝影,所以無法拍其他展示內容。一開始的官營時代,每天工時八小時,私有化之後馬上延長至超過11小時、甚至12小時,一直到戰後實施「勞働基準法」,工時才又回復至八小時。【按標題閱讀全文】

中國東北 清晨的紅色之旅 7:紅色中東鐵路

1898年俄國在哈爾濱興建中東鐵路哈爾濱臨時總工廠,主要承擔建造、修理鐵路行駛之各種機車、車廂等工作,原來的位置靠松花江邊,建成時有員工一千三百餘人,其中八成是中國人,其餘是俄國來的管理階層及技術工人。1907年建立新廠,佔地面積84.3萬平方公尺,員工最多時超過三千人。

1903年,中東鐵路當局在臨時總工廠附近搭建36座人字型的棚子,專供中國工人及其家屬居住,人稱「三十六棚」。三十六棚是當時哈爾濱的勞工聚集地,但因居住環境惡劣,也成為貧民窟的代名詞。在總工廠的俄國工人中,有布爾什維克的成員,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隨之傳播進中國工人的圈子。受俄國工人及十月革命的影響,1918年總工廠的中國工人成立第一個工會「三十六棚工業維持會」(這個工會後來黃色化了)。中俄工人在1918-1920年間,總共發動四次罷工,以對抗當時仍是由白俄勢力掌控的中東鐵路當局。【按標題閱讀全文】

中國東北 白天的近代史之旅 5:第一汽車製造廠

1931年,張學良主政下的東北,在瀋陽製造出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民生」(取自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但僅生產80輛即因為九一八事變爆發而中止。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的技術援助下,1951年開始設計建立後來的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一,顧名思義就是新中國第一家製造汽車的工廠,中國並派出五百名幹部及工人至蘇聯斯大林汽車廠學習(其中包括江澤民)。1953年7月15日工廠在長春破土,毛澤東題寫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三年後的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卡車下線,再過兩年後的1958年,第一輛東風牌轎車出廠。

一汽工人老住宅區於1953年動工,第一期於1956年竣工,話說當年的一汽因為是國家的重要建設,擁有較多資源,這些住宅區建築同樣帶有俄羅斯風格,每套住房都有獨立的廚房、洗手間、浴室,室內有倉庫和壁櫥,房間內鋪著厚重的木地板,半個多世紀前,這裡就有了煤氣、暖氣、冷熱自來水,冬季每天24小時供暖。這裡的居住條件可能比當時北京大部分的住宅都還高檔,被認為太過浪費,連《人民日報》都點名批判,於是後來的建築便簡化了甚至停蓋。

中國東北 清晨的紅色之旅 3:沒時間去看的鐵西區

「鞍鋼憲法」並非真的有一部法典,它由兩個部分的指導思想組合而成:一、政治掛帥、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二、「兩參一改三結合」:兩參是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工人參加企業管理;一改是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是在生產、技術、管理等改革和改進上實行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相結合。

「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是相對於蘇聯的「馬鋼憲法」而言。「馬鋼憲法」也不是真的有一部法典,它指的是蘇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Magnitogorsk)冶金聯合工廠的生產管理模式,代表的是經濟與技術掛帥的廠長一長制。蘇聯的管理模式是以廠長及技術人員為主制定生產指標,然後再輔以計件工資刺激工人增加產量,這是相當機械的官僚主義作風,中共向來有發動群眾參與工作的傳統,所謂政治掛帥是要調動工人群眾自發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不依靠經濟刺激。【按標題閱讀全文】

中國東北 清晨的紅色之旅 2:瀋陽中山廣場工農兵群雕

中山廣場離鐵路不遠,也是在鐵路特別區的範圍內。1913年日本滿鐵株式會社在此開闢了中央廣場,兩條大街東西幹道昭德大街(今中山路)、南北幹道中央大街(今南京街)在此交匯,廣場中央建有日露戰役(日俄戰爭)紀念碑;1920-30年代,廣場周邊陸續建成一批西式建築群。

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改名中山廣場,日露戰役紀念碑被拆除;1948年11月,解放軍佔領瀋陽,中山廣場開始成為群眾政治集會的中心。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為紅旗廣場,1970年,歷時三年的毛澤東塑像及周圍大型群雕於廣場中央落成,林彪題詞為《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底座後部反映的是「建黨」的歷史畫面;左側由後至前通過「井崗山的星火」(1927-1936)、「抗日烽火」(1937-1945)、「埋葬蔣家王朝」(1946-1949)三組群像,集中表現了民主革命時期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勝利;右側由後至前通過「社會主義好」(1949-1957)、「三面紅旗萬歲」(1958-1965)、「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1966-1969)三組群像,集中表現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成就。【按標題閱讀全文】

廣州紅色之旅番外篇 2:二個小型博物館

東濠涌是廣州城東的護城河,以前可以通航、具運輸功能,於是河岸形成商貿聚集地。博物館是由河岸兩棟民國時代的舊民居改建而成,館內的展覽,除了介紹整治東濠涌的過程之外,就是舊時河岸旁的商家日常生活。

隨著都市的發展,東濠涌在1960、70年代成為又黑又臭的排水溝,2008年開始,廣州市政府因為兩年後要舉辦亞運而開始分段整治東濠涌。但這個仿效首爾清溪川整治的計畫卻仍存在相當問題無法解決:部分河道美化了、但汙水並沒有獲得完全處理,枯水期水源不足、暴雨後卻仍會淹水。另一個問題是,東濠涌上方的高架橋仍然存在,整個感覺就無法開闊。【按標題閱讀全文】

廣州紅色之旅 2-1:被「國際單位」包圍的農民工博物館

【今天,帶著一家大小來參觀「農民工博物館」。本人97年到廣州,至今15年了,對廣州的建設,說不上有什麼貢獻,但本人一直以來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幹活,遵守社會規則,不害人、不害社會,努力將自己的小家庭打營得有聲有色、供子女讀書。但住房問題是個十分大的問題,始終在城中村裡租房!缺少歸屬感。請問我何時才能與廣州的街坊為鄰? 城市邊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