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雄地區「非典型雇用」勞工勞動條件調查計畫總結報告

大高雄總工會自2014年10月開始進行「大高雄地區非典型雇用勞工勞動條件調查計畫」,我們設定的非典型雇用範圍,泛指所有非直接雇用(如派遣)、非全職(如部分工時)、定期契約等非正職的工作。最後的總結報告書完成於2016年1月。【按標題閱讀全文】

大同:從國貨第一品牌到外移

在1960與1970年代,由於政府的經濟保護政策,本地產業遠離外來競爭壓力、而得以分食內部市場的大餅,在此情況下,大同迅速崛起成為家電產業的國貨第一品牌。大同採取了保守的勞資關係模式,一有勞工抗爭便動輒以解雇來對付工會幹部。另一方面,到了1980年代以後,台灣政府的經濟政策轉向為自由化與開放市場,自此之後,台灣產業面臨國際強大競爭壓力。傳統產業如家電及重電部門紛紛外移以尋求更廉價的勞動力,本地生產逐漸轉移至資訊科技部門。大同不但把生產線移至海外,也把管理方式一併帶去:打壓工會的事件同樣發生在大同的海外投資。不同的是,台灣的工會幹部因為有外部工運團體的協助、而得以讓工會持續運作下去;在泰國,工會缺乏外在奧援而使得基層組織在崩潰邊緣掙扎。當全球化下的企業持續變換它的面貌,工會亦必須調整結構來面對挑戰。【按標題閱讀全文】

另一種零細與破碎:台灣公務機關的集體勞動關係概述

除了少數大型公營事業工會之外,公部門受雇者一直在台灣工運中缺席。但最近幾年來,因為自由化政策由私部門逐漸侵蝕進公部門,原本相對穩固的公務機關雇傭關係,亦開始鬆動與彈性化,引發受雇者的不滿與抗爭。深入分析之後使人驚覺,原來公務機關的集體勞動關係與私部門一樣,呈現零細而破碎的狀況:私部門因廠場區隔而破碎;公務機關是因雇傭身分的區隔而破碎。

可預期的是,自由化政策對公部門的侵蝕將進一步加深,如此,工運對此的回應將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私部門組織,而必須思考如何開展公務機關內的勞工組織工作。【按標題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