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谷歌工會談美國科技業工會的組織

光鮮亮麗的科技業,其實充斥大量非典型雇用勞工,這些勞工包括「短期、委外與派遣契約」(temporary, vendor and contract staff, 縮寫為TVC),就谷歌來說,在美國直接雇用的正規職員工超過12萬,另外有大約13萬的員工為「短期、委外與派遣契約」性質,比正規職員工還多,連技術性的工程師都有可能是非典型雇用。另外一群「短期、委外與派遣契約」性質的非典型雇用,則來自服務部門,例如:物流、員工食堂、保全、清潔等等,這些服務部門勞工大部分是非洲裔或拉丁裔。我們也不能忘記近年興起的平台經濟,許多科技業勞工是透過網路作業平台做數據輸入或分析等接案工作,這也是一種非典型雇用。【按標題閱讀全文】

曾老爹英不英雄,到底關台灣工運何事?

在這樣的形象之下,以水滸英雄來比喻老爹的話,應該不算過分。事實上,老爹亦曾說過他絕對不會像宋江一樣被朝廷招安,可他在全產總第二屆大會改選前的致詞時,卻又自己主動招認當了被招安的宋江。但不論如何,從這種觀點來看,都只是個人評價而已,於是,對老爹的批評就會圍繞在:他是不是該接受招安?他接受招安之後有沒有讓兄弟們雨露均沾?護衛他的人們亦只會以他接受招安之後並沒有忘記初衷來辯護,講起來倒是和批評他的人邏輯一致。

但現在終究並非近千年前的宋朝啊,即使老爹的命格是水滸英雄,但除卻個人評價之外,我們還是可以對他的行事路線有另外的路線評價。不用太高蹈的基準,就以最基本的指標來說,或許曾老爹有他不為人所知的考量或苦衷,但不管他較早展現個人英雄以一人抵眾人坐監的氣魄,或他後期屢屢欲以個人意志來強壓抗爭群眾意見的手法,其實不都是違反工運中最可貴的「草根民主」原則嗎?以一人抵眾人的豪邁不拘,不管是為群眾受難還是涉嫌為官方開脫,不都是強調集體性的階級運動所最忌諱的個人主義作風嗎?我相信大家可以理解,現代產業工人運動跟兄弟義氣還是有質上的差異的,老爹的英雄,必須放在歷史的脈絡中。【按標題閱讀全文】

2006美國工學聯合行動報導

在美國,大學學生是成衣的消費主力之一,而且往往非常品牌導向;另一方面,大學授權商品也非常發達,連在台灣都可常見有人穿著長春藤盟校的T恤,大學校隊又是職業球隊的後備軍,大學球隊的球衣亦是熱門商品。這些校服,掛著全世界最知名大學的稱號,卻跟其他成衣沒兩樣,常是在第三世界的血汗工廠製造出來的。

1998年,美國若干學運份子成立了全國性的「美國學生反對血汗工廠運動組織」,旨在批判並抵制大學產業中任何的血汗工廠現象,比如:校服製造工人的勞動人權問題、校園內清潔工的勞動條件、校園內販賣商品的企業社會責任,以及自身相關的、研究生的勞動權益問題。目前(2006年)共有209個學校的組織加盟,包括7個美國以外的大學。【按標題閱讀全文】

把屬於基層工人的工會要回來!美國工會改革運動簡介完結篇:回頭看台灣

工會運動之所以要「組織一切未組織化的工人」,原因即是要壟斷勞動力供應、以產生與資方集體談判的籌碼,所以組織線上不能有缺口,一旦有缺口資方就會趁虛而入瓦解陣勢。保護主義最大的問題就是犧牲邊緣勞工的利益、以維繫上層勞工的既得利益,不過一旦勞工間的待遇有差異、勞方同心抗敵的局面就無法達成,少數特定勞工的既得利益也將搖搖欲墜,因為他們缺乏與資方周旋的籌碼,只能不停退讓。 

所以代替保護主義的最佳作法就是國際主義,打破勞工間的國籍、族群、宗教、語言、文化或性別界線。資本會跑,但不論資本跑到哪、工會組織也跟到哪裡,這才是工運的正途,也就是說,美國的工會不但要組織本地工人,一旦工廠真的移到墨西哥,也要和墨西哥的工人串連,對資本進行全球大追擊;相同的邏輯,「引進廉價外勞」或「資本外移」看起來是本勞的兩難命題,但我們不需選擇這個或那個,反而要設法連結外勞及台商在外工廠的工人一起提升勞動條件,讓台商不論跑到哪裡都必須面對同樣的勞動基準。【按標題閱讀全文】

把屬於基層工人的工會要回來! 美國工會改革運動簡介系列五:史威尼三人組的侷限

以汽車業為例,1970年代美國三大汽車集團(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以外的汽車零件廠工人中,大約三分之二有加入工會,時至今日只剩五分之一。「汽車工人工會」(UAW)可不是不了解這個情形,但工會頭人們默許這種情況的發生。因為他們認為,讓零件廠維持相對低的勞動保障、壓低勞動成本支出,那麼,資方就較可能會把組裝廠繼續留在美國本土、不移往墨西哥,藉以保住組裝廠會員的就業機會。所以,不去組織零件廠,乃是為了保住組裝廠。(這是典型「保護主義」的工運策略,關於「國際主義」VS「保護主義」的問題,我們將在系列六中詳論。) 【按標題閱讀全文】

把屬於基層工人的工會要回來!美國工會改革運動簡介系列四:卡車司機工會的經驗

「民主派」不只是競選宣傳機器,它是一個常設性的、基層化的改革機構。它並不試圖從「卡車司機工會」中分裂出來,它要從中進行基層翻轉,它有自己的會員制度、會訊、網站、專職組織者,更有基層的勞教討論會議、每年定期代表大會,它有不斷修正的工會民主綱領及勞工權益訴求。 跟「卡車司機工會」超過一百萬的會員數比較,「民主派」上萬人的會員數並不算多,但它有點像先鋒隊,在工會中起著引導風潮的作用,任何工會頭人都不能忽視它的影響力。【按標題閱讀全文】

把屬於基層工人的工會要回來!美國工會改革運動簡介系列三:鋼鐵工會的經驗

「反擊」在這個過程中至少犯了四點錯誤:1. 依賴於基本鋼材廠的支持,而忽略爭取全面性的會員支持;2. 缺乏一個具體的工會改革方案,致使後來只在會費議題上打轉;3. 缺乏與基層反對派間的聯繫,宣傳依賴大眾媒體,而媒體炒作的又是薛德落斯基的個人特質、而非理念;4. 因為競選策略上的選擇,缺乏與基層組織的關係,致使「反擊」自己也中央集權化,無法說服基層的改革勢力。 【按標題閱讀全文】

把屬於基層工人的工會要回來!美國工會改革運動簡介系列二:礦工工會的經驗

「實利的工會主義」只在既有的政治遊戲規則內進行經濟鬥爭,不想從事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改變;

「實利的工會主義」對內拉攏會員的方式,常常是福利或服務取向,以立即可見的利益吸引會員,因此在對外向資方訴求時,爭取的也會是較短期的具體利益,例如調薪等,而忽略較根本性的勞動保障與集體意識形成,如穩定的工作權、合理的退休制度、工作現場的安全衛生、及工人對勞動過程的掌握等等;

「實利的工會主義」認為勞資的利益是一體的,或是說,勞工的利益依賴於資本的利益,因此,要政府與資方把餅做大,這樣勞工才能分的多一些,於是,工會會配合資方進行生產效率的提升;

「實利的工會主義」基本上是排外的,不希歡太多人來分這塊餅,所以,少數民族、女性、新移民、非正規職、外勞等是受到工會排斥的,甚至不惜犧牲這些工人的權利來維護既得利益。【按標題閱讀全文】

把屬於基層工人的工會要回來! 美國工會改革運動簡介系列一:故事的開始

美國工運的火車頭「美國總工會」(AFL-CIO)在戰後幾十年中,其主導權始終被保守勢力所掌握,信奉的是勞資合作的「實利的工會主義」(business unionism),工會勢力不斷弱化。根據統計,從1953到1986年,非農業部門的整體工會組織率從 32.5%降到 17.5%:其中製造業從 42.4%降到 24.8%;運輸業從 79.9%降到 37.0%;營造業從 83.8%降到 22.3%;礦業從 64.7%降到 14.6%。且從1973至1985年,工人的實質週薪減少了14.4%,實質時薪減少了10.1%。【按標題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