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東文化資產建築之旅2:舊花輪小學校紀念館

花輪小學校創立於明治六(1873)年,現存建築建於昭和六(1931)年,2001年廢校,稍後被登錄為日本的有形文化財,2003年成立紀念館。因為是木造建築,走踏在長廊上仍會喀喀作響,還保有當年的氣氛,並有展示從明治時代以來的小學營養午餐演變。本來校舍前是一片大操場,舊照片有顯示校舍建築的正面全景,但現在操場上蓋了保育園,校舍前又有一排樹,所以目前已無法拍到全景。【按標題閱讀全文】

北關東文化資產建築之旅1:長野上田別所溫泉的佛寺三重塔

安樂寺據傳創建於第八或第九世紀,八角三重塔是日本現存唯一的八角形三重塔,據考證建於十二世紀末,在1952年被列為日本國寶。屋簷下的垂木呈放射狀、而非平行狀,稱為「扇垂木」,乃受到從中國宋朝傳過來的佛教建築影響,是典型的禪宗樣。雖是三重塔,但在三重屋簷下方還有一層「裳階」(遮雨棚),看起來像是四層。因為是八角形塔,在磯達雄與宮澤洋的建築導覽中,形容看起來像是巨型香菇,垂木就是香菇內側的蕈褶。

八角三重塔位於安樂寺正殿後方的山腰上,為濃密樹林所環繞,沿著階梯步道拾級而上,穿過一陣樹林之後,佛塔會赫然出現在視線上方,仰望佛塔,自然會感到一種莊嚴和高貴的感覺。【按標題閱讀全文】

關東紅色之旅4:第五福龍丸展示館與友愛勞動歷史館

1954年3月至5月,美國在太平洋上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及埃內韋塔克兩個環礁進行水下氫彈試爆,稱為「城堡行動」。其中3月1日第一次的Bravo試驗,破壞力是廣島原爆的一千倍,因為美方錯誤估算爆炸威力,致使輻射塵飄散的範圍遠大於預期,導致鄰近島嶼二萬餘居民與在附近海域作業的上百艘漁船,遭受嚴重的輻射污染。

當天正在附近海域作業的日本延繩釣捕鮪船第五福龍丸,來自靜岡縣燒津港,船上23名船員都遭受核污染,其中的無線電通信長久保山愛吉,在六個月之後去世,可說是「原爆」的另一名日本受害者。日本漁船上的漁獲也同樣遭到污染,至1954年底,共有856艘漁船的漁獲被檢驗出輻射超標,485.7噸的漁獲被丟棄,大量鮪魚被埋葬在東京築地魚市場附近的地下。事件傳出後,在日本引發一波反核運動的浪潮。【按標題閱讀全文】

關東紅色之旅3:松代大本營象山地下壕與其他(群馬與長野篇)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政府眼見戰事失利,美軍登陸本土的可能性迫近,而且東京靠近海岸、防守不易,於是計畫將皇室與若干中央機構遷移至內陸,以利指揮本土決戰。日本政府選定今長野市松代地區,在象山、舞鶴山與皆神山的山腳下,挖掘大型地下掩體作為指揮中心,稱為「松代大本營」。

營建松代大本營過程中,動用約六千名朝鮮勞工、其中包括強制連行者,據估計大約有三百至一千名朝鮮勞工,因各種原因於當地死亡,包括病死、自殺或是逃跑時被軍人射殺等,若干死者葬在象山壕旁邊的惠明寺。附近並設有「慰安所」,由四、五名朝鮮婦人服務於朝鮮勞動者的管理階層。【按標題閱讀全文】

關東紅色之旅2:龜戶事件、解放運動無名戰士墓與其他(東京篇)

1923年9月1日中午,日本關東地區發生大地震,傳統日式建築為木造,房屋倒塌引發火災、一發不可收拾,複合性災難使關東地區陷入癱瘓,既有的社會秩序瓦解。此時,鄰里相傳的耳語與多家報紙,出現朝鮮人縱火與在飲水中投毒的傳言,右翼勢力藉由民間組成的自警團,在眾多地區採取捕殺朝鮮人的行動,中國移民也是攻擊對象,若干案例甚至是軍警直接介入,趁機打擊左翼團體。

當時的東京府南葛飾郡龜戶町(現東京都江戶區龜戶),有社會主義者與青年勞動者組成的「南葛勞動協會」,因為協助勞動者進行勞動爭議,與當地的龜戶警察署結下樑子,地震發生後,龜戶警署逮捕協會十名幹部,數日後被軍隊殺害,稱為第一次「龜戶事件」。【按標題閱讀全文】

關東紅色之旅1:原爆之圖丸木美術館

丸木位里是廣島人,年輕時即參與無產階級藝術運動與左翼的全國大眾黨,1941年與赤松俊結婚。1945年8月,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位里擔心廣島家人的安危,夫婦倆從關東趕回廣島,親眼看到原爆後的人間慘況。兩人加入戰後重組的日本共產黨,並開始構思創作《原爆之圖》。1950年8月,兩人共同創作的繪本《Pikadon》(ピカドン)出版,內容描繪原爆慘況,被當時的美國佔領軍總部GHQ查禁;大江健三郎1963年的《廣島札記》,引用了這本繪本的圖畫作為插圖。1964年,導因於關於禁止核武的態度,丸木伉儷與黨內一群學者、文藝界人士共12人,向日共提出改革意見書,而集體遭到日共除名。

《原爆之圖》系列的創作從1950持續至1982年,共完成15部,是大幅的屏風式連作。除了原爆及沖繩之外,丸木伉儷描繪的社會與政治議題還包括:南京大屠殺、奧斯維辛集中營、成田機場三里塚鬥爭、水俣病與足尾礦毒事件等。【按標題閱讀全文】

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4:姨捨棚田

根據姨捨棚田官網上的資訊,梯田位於海拔460-560公尺間,總共約二千塊稻田、總面積64.3公頃。梯田採行租賃制度(オーナー制度),目前約有一百組會員,承租的會員包括許多學校,梯田的產米也會做成日本酒及冰淇淋。

JR東日本的篠之井線從梯田西側經過,梯田就在姨捨站旁邊,班次不少,交通方便。原本想說是梯田,所以預計是要往上爬,到了之後才發現,原來鐵路是建在較高的位置,所以梯田是往下坡走。正因為如此,姨捨站的視野非常好,可俯視整個長野盆地,是日本三大鐵路車窗之一;其夜景在2012年還被列入日本夜景遺產。另外,因為鐵路坡度的關係,姨捨站旁也有日本少見的之字形折返路線。【按標題閱讀全文】

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3:舊碓冰線鐵道

碓冰峠遊步道是舊碓冰線廢線之後,利用原軌道路線建成的健行步道,由橫川站通至熊之平站,單程約6.3公里,由橫川站出發,步行約需125分鐘,回程是下坡較快。

碓冰峠招魂碑與鎮魂碑,在現今的遊步道起點附近,建立於1892年3月,招魂碑上有鹿島組字樣,並記錄鐵道工程的殉難工人有五百人,來自兵庫縣。當時正式鐵道的建設已進行一年,但尚未完工即已建立這兩座慰靈碑,用以紀念因工程殉職與交通意外往生者,或許是因為有不祥之事發生。一年間有五百名工人殉職,是很高的工傷致死數字。【按標題閱讀全文】

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2:足尾銅山

1907年1月,「友子同盟」頭人支持「至誠會」的訴求,向管理階層提出請願,但沒有成功。2月4日,礦工開始騷動,攻擊礦場辦公室及管理人員;6日,「至誠會」核心分子(有數人是社會黨黨員)被逮捕,卻引發更大規模的暴動,群眾縱火破壞設備,當地警察無法應付,甚至出動軍隊來鎮壓,最後總共逮捕六百多人,事件直到2月7日才平息。

雖然暴動後工會組織被破壞,但種子已經留下。1917年,日本出現「大日本鑛山勞働同盟會」、「全國坑夫組合」與「友愛會鑛山部」三個礦業的工會,並在1920年合併為「全日本鑛夫總聯合會」,是二戰前日本少見的產業別工會。在這期間,足尾一直都是礦工組織的重鎮,並持續發生勞動爭議。【按標題閱讀全文】

北關東產業遺產之旅1:富岡製糸場

據網路上的資料顯示,當時的女工大多來自原武士階層的士族女子,因為一開始是官營企業,所以勞動條件顯然優於私營企業,且女工學得技術回鄉後,容易被家鄉的紡織廠延攬成為指導的工頭。明治六年4月時,廠內有562名女工,大多來自鄰近的群馬、長野與琦玉等縣,但後來來自滋賀縣的女工反而成為主力。

筆者在廠區內的展示板拍到關於工時的演變,但剛拍完就被告知說禁止攝影,所以無法拍其他展示內容。一開始的官營時代,每天工時八小時,私有化之後馬上延長至超過11小時、甚至12小時,一直到戰後實施「勞働基準法」,工時才又回復至八小時。【按標題閱讀全文】